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中心
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農業農村部去年秋冬種開始狠抓“穩小麥,擴油菜,保供給”的要求,各地要圍繞“擴大面積、主攻單產、發揮功能、提高效益”的總體目標,重點抓好優質高產高油品種、輕簡高效種植技術推廣應用,落實關鍵技術,加強抗逆應變,促進秋發冬壯和壯苗越冬,為奪取明年油菜豐收打好基礎。具體技術意見如下:
一、推介優質高產多抗和專用品種
根據品種生產表現、種植布局、茬口類型,積極推廣適合本地種植的蘇油6號、蘇油8號、滬油16等高產優質油菜品種,進一步優化品種布局。根據油菜花景觀、菜苔蔬用、壓青還田等不同生產需求,積極篩選專用型品種,提高目標產量和景觀效果,其中油蔬兩用可選用寧雜1818、蘇油6號等菜苔適口性好、菜籽產量高的雙低油菜品種;肥田油菜可選用寧油22、芥菜1號、芥菜2號等苗期生長快、抗性好的常規油菜品種及其商品籽。
二、抓好適期播栽,確保基礎群體
根據秋播期間的天情、墑情,及早搶墑播種,確保一播全苗、足苗。前茬秸稈粉碎深耕或旋耕還田的田塊,應提高秸稈還田整地質量。對于秋播期間降雨偏少、墑情不足的直播油菜田,特別是秸稈還田的直播油菜,應進行播后鎮壓,提墑促苗。我區直播油菜適宜播期為9月底至10月中旬,畝播種量200~300克,適宜成苗密度為每畝2~3萬株,晚播或土壤肥力較差的田塊,可適當提高播種量。移栽油菜一般在10月中下旬左右移栽,每畝6000~8000株,晚栽油菜適當提高移栽密度,可采用一穴雙株。
三、培育冬前壯苗,提高抗逆水平
油菜生育期較長,遭遇干旱、漬害、凍害等自然災害機率高,主動抗災應變是我區抓好油菜生產的重要經驗。防災抗災必須從秋播抓起,培育冬前壯苗,打好基礎。一是搞好種子處理。可在播前曬種2~3天,殺滅種子表面病菌、提高種子活力。種子處理應根據油菜苗期病蟲害發生規律,選用適宜藥劑,嚴格控制用藥量,防止產生藥害影響發芽率。10月下旬以后播種的晚直播油菜,可采用0.05%的H2O2浸種技術(常溫浸種8小時,淋洗后風干或烘干播種),提高發芽率和抗寒能力。二是施足基肥。一般每畝可施用45%高濃度復合肥25~30公斤+尿素5~10公斤,結合整地施用;免少耕田塊可采取開溝或打宕深施,以減少肥料流失。積極示范應用油菜專用肥、緩控釋肥,減少追肥作業次數,降低施肥成本。對苗情長勢較差的田塊,增施苗(臘)肥,促進苗情轉化。三是及早配套溝系。根據不同播栽方式,在播栽前后、土壤墑情適宜時,及早進行機械開溝,開好廂溝、腰溝、圍溝,提高溝系標準,開通田頭溝。冬春季節,根據情況,及時清溝理墑,做到溝渠排灌暢通,提高抗漬抗旱能力。四是防治病蟲草害。防治苗期病蟲害,蚜蟲可用吡蚜酮、吡蟲啉等進行防治,菜青蟲可選用菊酯類、甲維鹽等農藥進行防治。防除田間雜草,播后芽前墑情適宜時,合理選擇除草劑品種,及時進行封閉化除。越冬前對播種時未封閉化除或效果不理想、雜草達標田塊,在日均溫5~8℃以上、寒潮來臨前,及時選準藥劑化除1次。五是控旺促壯防凍。冬至前,對于苗情偏旺的田塊,每畝用40~60克多效唑等兌水均勻噴施,控制旺長,提高菜苗抗凍耐寒能力。
四、發揮油菜在輪作換茬和觀光生態旅游中的作用
加強油菜花用、菜用、肥用等功能的開發利用。一是花用油菜。在城郊環境優美、地形地貌獨特、交通便捷的地區,積極發展油菜花景觀經濟。通過引進搭配種植不同花色品種、設計景觀圖案、延長花期等方式,提高觀賞性,打造油菜花景點,發展油菜花休閑觀光經濟。二是苔用油菜。在城市周邊、蔬菜物流發達和有蔬菜保鮮加工配套等地區,積極示范推廣油蔬兩用技術。選用苗期早發、分枝再生能力強的優質高產偏早熟品種,早播早栽,合理密植。為提高菜苔產量和品相,一般移栽密度比正常栽培提高10%~20%,每畝0.8~1.0萬株。直播油菜每畝1.5萬株左右為宜。適當增施基肥和苗肥,促進菜苗早發。當苔高30厘米左右時,摘取苔莖頂端15厘米左右的菜苔作為應時蔬菜,或進行保鮮包裝、脫水加工。摘苔后視油菜長勢,每畝可酌情追施3~5公斤尿素,促進恢復生長,并加強菌核病防治,減輕病菌從摘苔植傷處侵害。不收獲油菜籽的,也可以采摘分枝菜苔,多次采摘,增加菜苔產量,剩余植株部分可翻耕壓青還田。三是肥用油菜。油菜作綠肥可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中難溶性磷釋放,降低病蟲害基數,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有利于下茬作物生長發育。在冬季休耕輪作地區,選用抗病性好、莖葉產量較高的品種,每畝用0.5~1公斤油菜種子或商品籽與5公斤尿素混播。在次年4月中旬、油菜終花期前,及時切碎翻耕、壓青還田。
主辦單位: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支持
備案:蘇ICP備10060399號 網站標識碼:3205060031
公安部備案號:3205060201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