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蘇州市吳中區政務服務中心
蘇州吳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
索 引 號: | 1419521/2024-00004 |
生成日期: | 2024-01-18 |
公開日期: | 2024-01-18 |
發布機構: | 吳中區生態環境保護局 |
文件編號: | 無 |
內容概述: |
2023年,吳中生態環境局在市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始終將太湖綜合治理作為“國之大者”,認真落實省廳、市局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年度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積極探索“兩山”理念轉化路徑,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各項年度目標任務取得積極進展。
1—12月,全區PM2.5濃度29.2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市第4,同比上升6.2%,排名全市第3;優良率80.5%,排名全市第4,同比上升1.0個百分點,排名全市第2??諝赓|量高質量考核得分(包括兩個子項)排名均為全市第1。除太湖湖心區、太湖東部湖區外,全區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100%,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87.5%,優Ⅱ比例為62.5%(澄湖湖心斷面總磷濃度為0.052mg/L,同比下降27.8%,未達到0.05mg/LⅢ類標準;越溪橋斷面化學需氧量濃度15.4mg/L,未達到15mg/LⅡ類標準,瓜涇口北斷面總磷濃度0.101mg/L,未達到0.10mg/LⅡ類標準)。太湖湖心區總磷濃度0.0505mg/L,同比下降21.2%,水質為Ⅳ類;東部湖區總磷濃度0.0297mg/L,同比下降35.2%,水質達到Ⅲ類。太湖(吳中轄區)未監測到藍藻水華,2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湖體平均水質為Ⅲ類,總磷濃度0.0402毫克/升,同比下降33.8%,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48.0,屬中營養狀態。太湖水質達2007年以來最好水平,連續十六年實現安全度夏,首次被生態環境部評價為優良湖泊。
一、工作成效
(一)高標準啟動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一是系統謀劃新一輪治太行動。成立書記、區長任雙主任的區太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委員會,出臺《吳中區太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十大行動計劃(2023—2025年)》《吳中區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行動方案》,并建立定期調度機制。排定13個重點治太工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投資完成率100%。二是控源截污降低入湖污染負荷。完成太湖、長江流域194個排污口整治。制定印發《吳中區太湖流域涉磷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方案(試行)》,督促各鎮街道加快涉磷企業規范化整治并滾動開展驗收,共排查完成229家,審核整治94家,完成整治94家,通過驗收33家。持續加強通湖河道整治,東山通湖河道整治按時序推進。上半年監測的62條通湖河道水質優Ⅲ比例為75.8%,其中金庭34個斷面優Ⅲ比例為73.5%,有1個Ⅴ類斷面;東山28個斷面優Ⅲ比例為75%,有2個劣Ⅴ、2個Ⅴ類斷面。下半年市局監測的107條通湖河道優Ⅲ比例為76.6%,其中金庭50個斷面優Ⅲ比例為74%,無劣五類斷面;東山45個斷面優Ⅲ比例為75.6%,有1個劣Ⅴ類斷面(陸巷橋);光福12個斷面優Ⅲ比例為91.7%,無劣五類斷面。三是大力實施生態修復擴容。加快推進湖體生態修復,陰山島至慈里江西湖濱濕地帶建設完成年度任務,強化漁洋山水源地“水下森林”長效管護,著力改善東太湖“藻型生境”。石公先行區水生態環境項目已全面啟動,其中小流域綜合治理、金庭鎮生物多樣性保護等5個子項目已完工,其余子項目均已完成立項,正在推進中。金庭23條幸福河湖建設項目已全部啟動,其中10條已完成建設。四是扎實開展應急防控工作。成立吳中區太湖安全度夏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年度工作方案。堅持“五位一體”長效管理,加強藍藻監測預警,落實藍藻打撈處置工作“人員、設施、責任、制度”,系統扎實落實各項應急防控工作,開展藍藻巡測68次,編制太湖藍藻監測報告199期。強化藍藻巡查打撈,吳中太湖水域共計打撈藍藻(含水)165.8噸。組織開展應急演練,進一步提升應急處置實戰能力。
(二)持續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一是強化重點工程推動落實。定期調度、通報工程進度,201項治氣工程項目全部完成。完成大氣工程減排項目300個。淘汰國三及以下柴油車達到市級下達目標,多渠道宣傳推動非道路移動機械上牌,上牌量居全市前列。推動PM2.5和臭氧濃度“雙減雙控”,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量完成省、市下達任務。二是強化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管理。實時監管3家排放大戶排放,高值預警時段提前通知采取應急措施。開展國控點周邊3km餐飲企業油煙檢查。聯合交運局排定4S店、烤房清單,在吳中站點上風向尹山汽車城創建汽修行業環境保護先行示范區。三是強化污染過程應對。開展“首季爭優”“大干50天”“四季度沖刺”攻堅行動,實施“亞運會、亞殘運會”“進博會”等重大活動保障工作。推進國控點周圍5.8平方公里建設清潔空氣示范社區,木瀆鎮建成30個路燈噴霧系統,吳中站點院內路面完成翻修;在國控點周邊2公里內20個工地安排打卡式巡查,確保周邊道路常態化濕潤不起塵。四是強化領導部署攻堅。建立區級層面領導專項推動機制,充分發揮區大氣攻堅指揮部統籌部署作用和基干隊伍應急保障作用,依托技術團隊,建立健全大氣攻堅專班,專人緊盯空氣質量數據,非工作時間不斷檔。區鎮兩級協同發力、聯合攻堅,強化分析研判、現場巡查和應急處置。
(三)縱深究源推進水污染防治。一是實施目標引領爭優突破行動。制定印發《吳中區2023年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編制汛期水環境保障工作方案。做好國、省、市考斷面監測預警,開展汛前重點污染源執法檢查。完成區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工作。二是實施澄湖水質提升攻堅行動。排定5項年度重點任務和11個重點工程項目。完成白虎廟港綜合整治工程,實施水生植被修復與湖泊治理生態恢復項目,完成湖心敞水試驗區800畝、白虎廟港入湖口153畝、西部沿岸帶恢復試驗區600畝水生植物恢復,共種植約900噸應季植物。三是實施水環境區域補償行動。組織對全區地表水考核斷面進行優化調整,調整后斷面數量為110個。每月對全區14個鄉鎮(街道)的18個區域補償斷面水質進行監測,并測算各地的補償資金,以經濟杠桿倒逼各板塊加大水環境治理力度。全年共下發水環境區域補償通報11期,補償資金共1765萬元,其中正向補償752萬元,反向補償1013萬元。(四)嚴格規范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加強源頭管控,排定35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組織26家企業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回頭看”工作,8家企業納入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排污單位。嚴把建設用地準入關,會同資規部門對46個重點建設用地調查報告進行專家評審把關。扎實推進原黨校、林通、晶瑞等18個高風險遺留地塊污染狀況調查與風險管控工作。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編制印發《吳中區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工作方案》。全年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平穩,未發生土壤污染事件,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五)積極穩妥推進固廢和新污染物治理。一是持續開展危廢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壓緊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對全區9家危廢經營單位評估全覆蓋,評估達標率100%,發生環境問題共69個,全部完成整改,對全區151家產廢單位開展評估,評估達標率90.1%,發生環境問題共680個,全部完成整改。二是加快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牽頭編制吳中區《“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完成餐廚垃圾處理提標改造工程項目、吳中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甪直豬場糞污資源化利用設備安裝項目、東山鎮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點項目、和源環保4.5萬噸危廢處置項目、吳中區試驗動物無害化危廢處置項目等一批實施方案中的工程建設項目,從危廢、工業固廢、農業固廢、餐廚垃圾等多維度提升全區廢棄物處置利用能力。三是開展新污染物治理。開展新污染物治理,組織168家單位填報全國化學物質信息調查統計系統,對全區1519家企業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并開展現場考核。強化危廢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評估整改,構建“固管通”固危廢管理高效互動平臺。四是加強核輻射監管。監督檢查輻射單位94家,提前完成了涉源單位、射線裝置單位年度檢查任務,組織198家輻射單位完成輻射安全和防護狀況年度評估報告工作。
(六)系統科學推進自然生態保護修復。一是落實生態管控要求。對全區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三線一單)進行動態更新和跟蹤評估,統籌協調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服務重大發展戰略實施。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的生態環境監督,組織對上級定期下發的人類活動變化圖斑開展現場核查。完成2022年度生態空間管控區域監督管理評估工作。會同多部門聯合開展“綠盾”系列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及“回頭看”工作。二是系統推進保護修復。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入選全國水污染防治部際協調小組典型案例和省十佳生態環境治理改革創新案例,10月的全省生態環境局長學習班組織省廳機關和各地市生態環境局長來參觀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了各級領導干部參觀學習的必去“打卡點”。持續擴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地示范效應,2022年5月投用以來,已累計落地修復案件46件,涉及修復資金約243萬元。創新開展全市首個以勞務代償的形式落地的替代性修復案件。建立生態修復項目庫實施清單“雙向匹配”機制,探索“選擇替代修復項目-繳納資金-實現環境服務功能等量恢復”三步走模式,被黃潤秋部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中,作為破解賠償資金“該用不敢用、能用不愿意用”的有益探索作了匯報。三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成全區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編制區《太湖沿線及其島嶼生物多樣性恢復提升實施方案》。制定年度生物多樣性觀測計劃,選取西山島為主要觀測區域。完成熱點地區春季遷徙期鳥類、植物調查、夏季蝶類、秋季遷徙鳥類多樣性的調查。組織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聯合南京大學環境規劃設計研究院舉辦科普知識講座。四是開展生態示范創建。吳中區獲評生態環境部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填補了蘇州市“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級創建的空白。吳中西山“生態島”試驗區成功入選全省“生態島”試驗區首批試點,共排定工程項目7個,總投資約2億元,獲得省級獎補資金1500萬元。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東山示范點于12月投入試運行,金庭示范點于12月完成建設方案設計,均完成年度目標。
(七)高質高效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的5項問題,4項完成整改,未完成整改的退圩還湖問題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完成實施方案并上報省水務廳,計劃實施8073畝,2025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符合時序進度;交辦的59件信訪件全部辦結。省環保督察共反饋的15項問題,14項完成整改,未完成整改的通橋油庫無組織排放問題,在三方協同監督推動下,區政府辦組織市、區商務局、生態環境局、應急管理局,邀請3個行業專家召開了3次論證會,專家評審通過治理方案,11月16日至12月8日,完成了2023年市、區兩級政府掛牌督辦的2個油罐無組織排放治理工作(更換浮盤密封圈),符合時序進度;交辦的66件信訪件全部辦結。組織開展“兩治一提升”專項行動,檢查廢氣、噪聲產生單位308家。開展節假日及夜間檢查133次,檢查噴涂、印刷、加油站等重點涉氣企業368家,抽測非道路移動機械尾氣173輛。優化環境信訪辦理機制,加強對信訪件的分析研判,及時梳理重復信訪件,建立工單到期預警提醒機制,確保信訪件按時辦結。全年累計辦理環境信訪1522件,同比下降61%,實現信訪領域“四個不發生”和生態環境領域安全生產零事故。
(八)主動作為當好高質量發展服務員。一是全力服務綠色低碳發展。推動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控制轉變。2023年未審批“兩高”項目,拒批1個“兩高”項目,涉及投資額4800萬元。啟動推動12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產,6家完成驗收,6家預計于2024年1月完成驗收。愛信汽車清潔生產項目獲評江蘇省2022年度清潔生產典型案例,為蘇州唯二。維信電子有限公司獲評“2023年度綠色發展領軍企業”。集中開展“散亂污”企業(作坊)再甄別、再排查工作,完成39個區塊、1577.75畝面積、243個點位的年度“散亂污”整治計劃。二是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效能。加大重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幫扶力度,對5個省級重點項目(偉創電器、邁信林航空科技、綠的諧波、寶士曼、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52個市級重點項目、260個區級重點項目,逐一梳理排查,落實專人對接服務指導。全年共審批項目237個,完成47個招商項目的預審。探索建立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管理機制,全面梳理全區各類型可儲備項目,目前區級庫錄入儲備項目87個,全部通過上級審核。完成省級審批的重點項目“吳中醫藥技改項目”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總量平衡工作。三是全心助企提升服務質量。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探索包容審慎的執法方式,積極推動免罰輕罰政策落地落實,全年累計不予處罰案件13件、涉及金額190萬元,從輕處罰案件16件、涉及金額63萬元。加強環保信用修復指導,全面推廣“三書送達”創新機制,開展鏈式綠色助企幫扶,全年共指導120家環保失信企業完成信用修復。組織開展“送法入企”“執法局長上講臺”“排污單位環保管理人員業務培訓”等宣傳活動。培育重點行業“3+N大氣污染防治標桿企業”,組成幫扶工作組,對6家重點企業開展“一企一策”清單式精準幫扶指導,提出21條優化整改建議,組織全區20家印刷企業、78家噴涂企業開展3場標桿企業現場學習活動。大力推廣使用蘇州市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目前注冊企業數1371家。四是構建生態環境“大宣傳”格局。廣泛、深度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吳中實踐,講好吳中環保故事,全年在各類平臺累計發布宣傳報道646篇(國家級107篇、省級115篇、市級251篇、區級173篇)。東山鎮吳惠生榮獲第十一屆中華環境優秀獎(生態保護類),為全省唯一獲獎個人,其《“孤島”換“新顏”》故事榮獲生態環境部“新時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征集活動二等獎。成功舉辦六五世界環境日蘇州主場活動,中國環保影像博物館順利揭牌,打造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集群,消夏灣、光大環保、光大水務獲評首批蘇州市生態環境行業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九)守正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一是強化執法監管工作。開展工業涂裝行業行業、涉磷涉氟行業、飲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等專項執法檢查。全年共出動執法人員4937人次、檢查企業2325廠次,作出處罰決定88件、處罰金額951萬元。調整優化執法局重案組人員名單,進一步集中優勢力量查處大案要案,共辦理五類案件12件,其中移送拘留3件、查封扣押2件、限產停產4件、環境污染犯罪3件,辦理大案要案3件。發布2022年吳中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十大典型案例,參與辦理的城南污水處理廠異常進水案件被中國環境、江蘇生態環境等公眾號報道,辦理的蘇州市某橡膠有限公司逃避監管排放大氣污染物案、某通訊發展實業有限公司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弄虛作假案、石湖景區企業不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案被江蘇生態環境公眾號報道。二是提高監測監控水平。在商務中心新建一體化環境監測實驗室和智慧化環境監控中心并正式投入使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監測監控體系項目(一期),目前已完成水站、大氣自動站建設,完成碳匯試點監測工作,完成森林和濕地樣地布設,并開展了生物多樣性監測。三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制定《蘇州市吳中生態環境局安全工作機制(試行)》,常態化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隱患排查整治。修訂吳中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集中式飲用水源突發環境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加強應急能力建設,對局全體應急人員開展應急裝備使用培訓,先后開展危廢經營單位環境污染事件應急演練、京杭運河吳中段水污染事件聯合應急演練等,有效提升應急準備、響應和處置能力。四是抓好生態環境項目建設。積極對上爭取上級資金,擴容本區生態環境資金項目儲備庫,獲批省級資金合計約1.1億元、市級獎補資金300萬元。全區27項生態環境工程計劃總投資27.98億元,年度計劃完成投資6.52億元。截至12月底,實際完成投資7.69億元,其中完工14項,在建11項、前期2項(吳淞江科技產業園燃氣輪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配套天然氣首站及管道項目、蘇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提標改造項目均受規劃、土地等因素影響,導致相關手續無法辦理)。
(十)黨建引領鍛造生態環保鐵軍。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深入學習貫徹全國、全省、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配合區委區政府順利召開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高質量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實施青年理論學習提升工程,組建“青藍學益”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圍繞重點課題大興調查研究。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市委巡察反饋問題整改,19個問題、50項整改任務全部完成。二是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深化鐵軍文化內核,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系列活動,牽頭組織市局系統“致敬緬懷革命烈士”主題黨日活動,開展“走館訪廉家風同行”情景式教育等活動,共組織11次活動。增強人文關懷,為一線執法監測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舉辦退休老同志歡送會。三是推動黨建業務深度融合。持續擦亮“做太湖衛士護綠色吳中”黨建品牌,組建污防攻堅17人基干隊伍,推進關鍵時段污染防治攻堅有力開展。持續加強作風建設,持續開展“抓大事爭一流業績,抓創新破高位徘徊”活動,上報大事項目6個、創新項目5個。執法局獲評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四是深化廉潔機關建設。堅持以案為鑒、以案促改,局務會落實黨風廉政教育常態化學習制度。修訂《廉政風險防控手冊》,梳理職權事項119項、廉政風險點229個,逐項制定防控措施。在重大節日期間發放“廉政提醒函”,鍥而不舍糾治“四風”,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五是完善機制推動干部管理。堅持把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與干部隊伍能力素質建設緊密結合,嚴格組織實施干部選拔任用及職級晉升工作,優化青年人才培養方式,建立“3+3”崗位交流機制,提高選人用人的精準度和公信力。努力為年輕干部搭建展示能力的舞臺,常態化組織年度“青年大講堂”活動;參加市局主題演講比賽,2人獲優秀獎;代表市局組隊參加市級機關工委“新時代新征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知識競賽,獲優秀組織獎;選派2人參加蘇州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宣講大賽,獲三等獎。
二、存在問題
對標上級要求,對照群眾期待,我們的工作仍然存在差距和短板,環境持續改善基礎還不夠穩固。一是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疊加壓力較大,細顆粒物濃度改善存在波動;二是澄湖水質提升亟待提速,澄湖湖心省考斷面全年平均水質仍未達Ⅲ類;三是部分支流支浜水質不佳,107條通湖河道水質優Ⅲ比例不足80%,距2025年全面達Ⅲ仍有距離。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4年,吳中生態環境局將堅決扛起“太湖美”的政治責任,以學習貫徹各級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為主線,以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為重點,以成功創建“兩山”基地為契機,持續抓大事、抓創新、抓項目、抓落實,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從“美”處落筆,系統謀劃推進明年重點工作,以更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讓“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現實圖景一步一步變為現實。
(一)更高水平抓好太湖綜合治理,彰顯天堂水韻之美。市委劉書記在吳中調研時提出,吳中是雙面繡的一個集中呈現,吳中的雙面繡除了經濟繁榮、人文鼎盛之外,還展現了“太湖美、生活美”的一面。下一步將以此為新的更高要求,持之以恒抓好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堅持以“控源截污、生態擴容、科學調配、精準防控”為主線,在岸上下大功夫,在水里做繡花功,真正把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文化“四篇文章”做深做實。發揮太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委員會高位推動作用,緊緊圍繞新一輪治太方案和十大行動計劃,逐條逐項抓落實,確保2024年,太湖東部區水質穩定達Ⅲ,湖心區穩Ⅳ爭Ⅲ;2025年,太湖(吳中轄區)水質年均值達Ⅲ,全區國省考斷面水質Ⅱ類比例達75%。深化排污口及劣Ⅴ類河道排查整治,開展全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快恢復河道生態,確保2025年全部達III。深化工業企業控源截污,全力推進涉磷企業專項整治,力爭明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驗收工作。持續鞏固太湖安全度夏工作成效,做好“五位一體”精細化管養,加強藍藻監測預警體系建設,落實24小時水質動態監測,確保飲用水絕對安全,更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
(二)更大力度打造生態文化品牌,彰顯自然人文之美。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更加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更高水平深化“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在進一步擦亮生態底色、放大生態效益上持續發力,力爭成為太湖流域“兩山”高質量轉換的新標桿,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吳中樣板”。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管控,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領域的應用。高標準推進西山“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構建“三區五廊多節點”的生物多樣性空間保護格局,打造全省“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標桿。加快推進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金庭示范點建設。探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基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深化項目清單“雙向匹配”、勞務代償等工作機制;加強與市區兩級檢察院、姑蘇法院聯動,積極爭取環境損害賠償案件落地太湖生態島;精心打造消夏灣濕地二期項目;聯合區慈善總會,有序引導有捐款意愿的企業以定向捐贈的方式在基地開展環保公益項目。不斷優化提升太湖沿線及島嶼生物多樣性,全面做好環湖陸域、太湖水生生物多樣性調查,完成水映長灘生物多樣性觀測點建設,加快構筑“山水秀麗、魚翔淺底”的生態本底。
(三)更強擔當創造良好生態環境,彰顯城鄉宜居之美。注重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的環境問題入手,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讓藍天白云、水清岸綠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為導向,突出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治理,強化以VOCs為主的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專項開展重點區域溶劑使用企業無組織排放治理。統籌各部門揚塵治理的工作合力,有效落實拆遷區域揚塵管控措施。加大重點區域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監管力度,嚴格落實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區要求,力爭推動建設全電工地。到2025年,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以上,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28微克/立方米。高標準開展美麗河湖建設,加強降水過程水質保障,積極推進澄湖水質提升攻堅行動,及時跟蹤澄湖水生植被修復與湖泊治理生態恢復項目進度和實施成效,確保2024年澄湖湖心省考斷面水質達Ⅲ。強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強重點企業監管,嚴格建設用地管理,推進高風險遺留超標地塊工程性管控措施,開展耕地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控,切實守好一方凈土。
(四)更實舉措服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彰顯綠色發展之美。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拿出適應吳中發展需要、具有吳中特點的實招、硬招,為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作出貢獻。出臺《吳中區建設項目排污總量指標管理辦法》,嚴格控制區域新增污染物排放總量。優化環評審批服務,落實領導接待日制度,為企業提供精準幫扶和全程指導,全力保障優質重大項目高質量落地。加大“散亂污”區塊化整治工作,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環境標準提升和清潔化改造,切實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提升生態環境執法監察效能,進一步擴大正面清單企業覆蓋范圍,完善非現場監管裝備,提升非現場數據研判分析能力,真正做到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加大環保自檢自糾服務平臺使用推廣力度,充分發揮平臺惠企助企作用。利用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集群,講好吳中“兩山”實踐創新故事,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更大范圍入腦入心、走深走實。
(五)更為科學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彰顯區域善治之美。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排污許可與環評、總量、監測、統計等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相銜接的聯動機制。加快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交辦信訪件整改銷號。著力解決好群眾信訪投訴反映最為強烈的噪聲、異味等環境問題,開展餐飲油煙審批前置試點工作。構建現代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在生態島建立濕地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區,依托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監測監控體系一期項目建設的自動站,對生態島水氣環境開展實時監測,打造生態島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對照省、市生態環境安全與應急管理“強基提能”三年行動計劃,持續增強環境應急裝備能力,推進環境應急信息化建設,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提升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能力,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控、末端嚴管”的全過程監管體系,提升全區生態環境本質安全水平。
(六)更加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彰顯清風徐來之美。突出舉旗鑄魂,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聚焦“以學促干”,奮力寫好主題教育“后半篇文章”,嚴格按照上級部署要求一著不落抓推進,逐項任務抓落實,確保規定動作不缺、基礎動作不漏,努力把黨員干部在主題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工作熱情轉化為在建設美麗吳中的強大動力。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緊盯重要時間節點,加強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分析研判,防范化解風險隱患特別是政治風險,及時報告意識形態工作情況。夯實戰斗堡壘,推深做實模范機關創建工作,從思想教育、基礎建設、作用發揮等方面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著力打造政治堅定、隊伍過硬、機制完善、服務優良、保障有力的黨支部,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更加有力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圍繞中心大局,深化“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打通黨建與業務工作融合的“關節點”,以業務工作成效檢驗黨建工作實效,不斷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持續正風肅紀,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制約,強化對單位權力、資源、資金集中的重點崗位及人員的監督,健全落實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主辦單位: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支持
備案:蘇ICP備10060399號 網站標識碼:3205060031
公安部備案號:32050602010344